如果你用不同的磨豆机或不同的咖啡冲煮两次,流量曲线(或流量先决曲线的压力曲线)的形状会有所不同——两次冲煮之间咖啡粉饼阻力随时间的变化也会有所不同。这在大多数意式浓缩咖啡机上是看不到的,而且在很多咖啡界都存在一种隐含的观念:理想的(对于恒压冲煮)流速应该是适中的,并且在冲煮过程中不会有太大的变化。
不同的咖啡和不同的磨豆机,这种情况并不总是会发生。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不同的咖啡。
这是用同一台磨豆机研磨的两杯咖啡,咖啡豆来自同一个烘焙机;一杯是低咖啡因的(实线),另一杯是含咖啡因的(细虚线):
请注意,低咖啡因浓缩咖啡在整个出液阶段的流速基本保持不变,而含咖啡因浓缩咖啡的流速一开始相当慢(在最初的1毫升/秒流量增加以建立压力之后),然后上升到比低咖啡因浓缩咖啡更高的流速。在这里,低咖啡因浓缩咖啡的研磨度实际上比含咖啡因浓缩咖啡略微细一些。
那么,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?
一般来说,萃取过程中的流速由三个因素决定:
萃取低因咖啡,你至少改变了前两者的平衡:
综合以上这些,我们现在就能明白为什么低因咖啡会有这样的表现了。低因咖啡:
如果您更换磨豆机,您会看到大致相同类型的差异,经典的锥刀“浓缩咖啡”磨豆机的流量曲线几乎会在整个过程中保持不变,而现代的平刀磨豆机的流量取消变化更剧烈,例如上面比较中的含咖啡因的咖啡。
为了解释这一点,我们首先来看一下 Matt Perger 所做的经典实验中的粒子分布图,该实验解释了为什么用 EK-43 制作的咖啡会有这样的味道和表现: 这些是不同磨豆机的粒度分布,取自同一种咖啡的“精准研磨”结果。请注意,大号平刀磨豆机(EK-43,蓝色)在主峰粒径最小,而“经典意式咖啡磨豆机”Mazzer Robur(绿色)在主峰粒径最大。
现在回想一下我列出的第一个因素:当可溶物离开粉饼并进入杯中时,粉饼内部液体的粘度会降低,从而导致粉饼阻力也随之降低。 如果主峰粒径较小,那么粘度,以及因此产生的阻力,就会变化得更快。
这就是为什么大型平刀磨豆机“萃取率超高”的原因,也是为什么你可以用这些磨豆机进行12秒的冲煮——平均而言,颗粒非常小,以至于咖啡萃取率很高,即使是在超过12秒的冲煮中也是如此。
此外,尽管如此,大型平刀磨豆机制作的咖啡粉饼往往具有我提到的“固有阻力”较小。这是因为更接近“大小相同”的颗粒分布的粉饼往往比粒径分布范围更广的粉饼更不紧密。想象一下,如果沙子的颗粒分布与Robur和EK-43相同,那么由于这个原因,水流过与EK-43研磨的粉饼会更快。
介于这两点之间:
经典“意式”咖啡磨豆机(例如上文实验中的 Mazzer Robur)的刀盘预计会呈现缓慢变化的高阻力。这正是整个萃取过程中流速适中,变化不大的原因。萃取过程中粉饼阻力变化巨大,如现代平刀磨豆机研磨的粉饼,这种剧烈变化并不会降低咖啡品质,而通常只是表明萃取过程正在快速进行。